今天是:
从淮南师范学校到淮南师范学院
浏览次数:6824  作者: 宁宜南    发布时间:2018-11-28

1952年,淮南市成立了淮南师范学校,第一届有三个三年制师范班,一个一年制的师训班,全校共有师生两百来人。1958年升格为淮南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淮南师范学校、淮南师范专科学校、淮南教育学院三校合并成立淮南师范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至今该校已发展为拥有两万余名师生的规模,为淮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令人振奋、令人鼓舞。

1952年到1955年,笔者曾在淮南师范学校第一期三年制师范班学习。1985年至1992年又在淮南师范专科学校担任领导工作八年。这是两个特殊时期,一个是淮南师范学校创始时期的艰难;一个是淮南师范专科学校恢复重建的诸多困难,我都亲身经历,亲身体会,至今记忆犹新,令人难以忘怀。

淮南师范学校筹建于1951年,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文教事业尤为落后,那时淮南没有高校,师资力量极为匮乏。为了培养淮南的师资力量,1952年淮南师范学校从皖北各地招收中学生为学员,把招来的学员编为甲、乙、丙三个师范班。当时学校就设在今天的淮南七中,有46间草房,基础设施极为简陋。我们刚进校时还睡过一段时间的地铺。吃饭时一个班一个大饭桶,排队打饭,记得学校门前还有一个大臭水沟,戏称北京龙须沟。

淮师的第一任校长是王自强;第二任校长是孙启迎。到1955年,我们第一届师范生毕业时,淮南师范学校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第一届毕业的师范生大都分配到淮南的各小学任教,其中有八名毕业生被推荐到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进一步深造,培养为中学教师,我是其中一名。1956年我们被分回淮南,我被留在市文教局人秘科工作。还有魏敬之、张学勇先后分别担任淮南七中和十七中校长。有几位同学考上大学,毕业后,周震在中国科技大学任学生处处长,马宜中在北京林业大学任教授。后来,淮南师范学校第一届毕业的三个班师范生成了淮南市小学教育的基础力量。淮南师范学校至1999年合并,四十余年,为淮南培养了大量的幼儿、小学教师和一些党政干部,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学有所成。如市直机关幼儿园园长孙明霞、淮师附小校长沈建山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殊荣,成为淮南市幼儿、小学教育的领军人。

淮南师范学校发展到1958年,已具备一定规模,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升格为专科学校——淮南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停办。为了解决淮南中小学教师缺乏的问题,1978年,恢复重建淮南师范专科学校。建校初期,淮南师专只设有四个专业,即中文、数学、化学、物理。有学生439人、教师38人,校舍位于现在朝阳路的原淮南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大院,占地约七十余亩。经几任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淮南师专不断发展,1983年升格为副厅级单位。专业增多、学生增多。原有的校舍和场地已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有的学生和教师因为没有宿舍住,就在外面租房子住,体育系上体育课没有场地要借用煤炭学院的操场。为了扩大校园面积,合理布局教学需要,在安徽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1985年淮南市政府一次批准征购陈家岗土地80亩。全面规划了淮南师专的校园建设,先后建起了8433平方米的教学主楼及宿舍楼、综合楼、标准化操场,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基本上满足了教学和生活需要,学校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为宁夏、淮南市潘集区定向培养了教师,提高了淮南师专的知名度,也为国家培养了人才。

从1978年淮南师专恢复重建到1999年三校合并,二十余年其发展道路艰难曲折,特别是我在师专的那八年记忆犹新、体会深刻,至今难以忘怀。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市委宣传部工作,时任省委书记万里来淮南视察工作,我们准备汇报文教卫方面的材料,我举例当时教师缺乏的情况,除淮师、师专毕业生在任教外,民办教师占64%,在农村大多是小学毕业生教小学,中学毕业生教中学。1983年我调任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适逢国家机构改革,干部队伍配班子要求“四化”,一些老领导都来教育局要干部,一天晚上同时来三个领导向我要教师,而且要的是同一个人,有的甚至拿着市领导写的条子来要教师,真是应接不暇。五十年代,老红军周盛国任副市长分管文教卫工作时,就要求不准机关抽调学校老师,要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但也阻挡不住,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奇缺。多年来,师专、淮师培养毕业生上万名,他们有的扎根基层,青春奋斗在中小学和幼师教育岗位上,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淮南中小学教师及领导干部大都来自淮南师范、淮南师专,像这次在淮南师范学院六十周年校庆发声的校友,有田区十六小校长书记孔庆、洞山中学校长张跃华,实验中学副校长李诚、常殿恒等都是来自师专,师专还为党政机关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干部。像现任安徽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的姚玉舟,淮南市政协副主席杨天标,现任潘集区区委书记的芮跃宏、毛集实验区工委书记胡琳娜都是师专校友。

我在任师专校长期间,留校的20多名毕业生,像杨正清、王凤武、方川、曹灯明、罗群、李钊,现都是学院的中坚力量。师专还输送了一批顶尖人才,像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杨中,浙江大学教授苏德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获得了劳动模范、教坛新星、模范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殊荣。

淮南师范、淮南师专自建校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生,遍及江淮大地、祖国各地以及海外,是教师队伍的摇篮,同时也为党政机关输送了党政干部。

进入21世纪,成立“师院”时逢改革开放后国家兴盛、富强的盛世好时代。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学院”2000年成立后新建泉山校址,仅十八年时间就发展成为有近两万名学生,一千余教职员工、占地一千二百余亩、四十八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教学生活用房,学校规模宏伟壮观,令人鼓舞、振奋!学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级人才,从这次校庆会上优秀毕业生信息汇编的“校友之声”看出业绩辉煌、可喜可贺!纵观从“淮师”到“学院”发展的历史,我对校庆的校龄提出个人看法,我认为校庆年限应该从“淮南师范学校”建校算起。其理由有三:

一是1952年“淮师”建校,1958年升格为“师专”、 2000年“师专”升格为“师院”。三个层次学校是有连贯性的,不能割断历史来看。

二是既然学院是三校合并而来,学校的起源是“淮师”、“师专”的起源是“淮师”,1952年到1958年,淮南师专、淮南师范实际上是一个学校两个牌子,1962年淮南师专停办,淮南“师范”还继续存在,1978年淮南师专恢复重建,2000年淮南师范、淮南师专、淮南教院三校合并成为淮南师范学院。从历史沿革看,淮南师范学院的校龄应该从1952年淮南师范学校建校开始算起,迄今已有66年了。

三是从学院这次邀请的参会成员看,有“淮师”、“师专”和“教院”三校校友,而且“淮师”校友占一定比例,像市直机关幼儿园园长孙明霞、淮师附小校长沈建山,他们都是“淮师”毕业生,大会上发言,他们称“学院”为母校,“学院”称他们为“校友”。辛沅老师,大会上是四代师生亮相,称“四代同堂”。还有现今健在的魏德邻老师,他们都是从“淮师”任教到“师专”,直至“学院”退休。

为此建议“学院”校庆应从1952年“淮师”建校算起,依66周年为宜,也使“学院”早日进入“百年老校”。我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亲身经历、亲眼见证淮南师范教育的发生、发展,是一大幸事。提出以上意见供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