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1978年淮南师范学院复校创业的峥嵘岁月
浏览次数:2698      发布时间:2015-09-28

(作者:党委宣传部原部长  郑敬畴)

 

 

淮南师范学院的前身是淮南师专,而初始的正式冠名是“安徽大学淮南师范专科班”(其时民间仍通称“淮南师专”)。淮南市正式搭架子筹备这所学校是1978年初春。

“文革”期间,安徽省城市主要中学纷纷迁往县城以下的乡镇。“文革”结束了,城市里的小学毕业生要升中学,可原先的中学教师有许多仍留在一些乡镇学校——为解决中学老师紧缺问题,安徽省在政策上开了一个口子:各地、市可挂靠现有的大学创办师范类大专班——但人、钱、物都应自己解决。

这就是我院创办的背景。这一社会背景决定了我校出生及成长初期经历了一段异常艰难的时期。

这一艰难首先体现在无校址无校舍上。

淮南市拨了三十万元开办费,然后把筹办的任务交给了淮南市教育局。教育局从局机关及有关中学抽调了一些干部和骨干教师——办学的人马很快到位了。招生工作也很顺利,首届择优招收77级高考学生300人(中文、数学各100人、物理、化学各招50人)——上级要求所招收的学生必须在1978年4月份报到、注册并开始上课。

学校从淮南一中靠陈洞路一侧借了几排平房,我们是把首届新生从车站迎接到淮南一中办理入学手续的。后来这几排房子也就成了学校的临时教室和办公室。学生宿舍借的是在距离教室两三里外的淮南市民政局尚未完工的家属宿舍(位置在现在的朝阳路苏果超市东北边)。说是宿舍,实际上仅是几栋平房的空架子——门窗没安,内、外墙没粉刷,室内泥地面没平整,门口或是成堆的建筑垃圾,或是积满水的“小池塘”。我们老师和同学一起,平整室内地面,填埋门口的水坑,运走成堆的建筑垃圾,修筑了可以进出的简易道路。就这样,同学们把学校买的上、下铺铁皮床架运来,住进了没安装门窗连墙壁砖缝都透风的“宿舍”——简易之门,学校很快就安上了,但窗户却拖了几个月都无法安装,以致睡在窗户边的同学在刮风下雨的日子要“跑反”——不得不挪动床铺避风雨。学生吃饭在一中食堂,使用的是印有“二十三中”字样的饭票。放学后,在宿舍前面的军人接待站茶炉房打开水喝——这里也是风波时起——茶炉房经常断水,学生有时连吃药的开水都找不到。

关于我院创办之初学生住宿和喝水问题,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曲折故事,如读者有兴趣,笔者今后再找机会说说这些心酸的往事。

淮南师专究竟要办在何处?1978年放暑假之前坊间就有各种传闻。一天,我们学校第一任党委书记魏群老先生面露喜色叫上我们几个人,说是看校址去。我们都喜滋滋地跟着老书记和张训副校长爬上一辆破车,先来到远郊区上窑山上,走进市第十二中学校园考察,后又到市郊位于淮南农场附近的原市委党校察看。我们对这两个地方都不看好,市十二中学所在的上窑镇当时还很荒凉,离市区很远,交通极为不便。当时市委党校已搬迁至市区洞山新址,原党校腾空的房舍不少,但那里生活、出行也极为不便。

考察后,我们都很失望。

一天,老书记和张训副校长又将我们带进位于朝阳路的淮南市原市人委大院,并领着我们径直奔上大院里的主楼楼顶。哇!这里好极了,美极了!——大院之外,虽有农田,但向东北方望去,千米之外便是淮南繁华的商业区,向西南方望去,千米之外便是淮南政治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新大楼就座落在舜耕山下——这里无论是南来还是北往,交通都十分便捷。

这里,也是淮南师专校址的选项之一?—— 这让人心欣然怦动——原市人委机关及住在此大院的其他市直机关已先后搬迁至新落成的市政府大楼。这里的楼房绝大部分都处于闲置状态。

然而,关于师专校址的选定,据说市委的倾向性意见是给原市委党校的旧址——之所以能柳岸花明又一村,最终市委敲定将原市人委大院让给师专办学,魏群老书记等领导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后来听说,魏书记向市委领导详细汇报了全体老师在选校址问题上的意见,表达了大家的真实情绪。汇报结束,他表态说:“师专若搬到老市委党校,我们党委及党员干部将无条件执行市委的决定,但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我们将难以把他们带去那儿——最近听说学校要往老党校搬,中文系和数学系有几位主讲教师都先后表明态度:他们不准备将人事工资关系正式迁调到师专,还请求学校尽快另安排老师接替他们上课。”为师专发展之大计,魏书记代表300多师生,强烈要求市委将原市人委大院让给师专办学!市委最终点头同意了。

我们终于有窝了!1978年秋季淮南师专全体师生兴高采烈地搬进了大家久已心仪的新校址,我们在自己的学校自豪地迎接了1978级新生。淮南师专,从此有了腾飞的基地!